法管学院课程分析

课程难度与挂科风险分析报告

本报告基于2024-2025学年法管学院各科目补考、缓考数据,为同学们提供课程难度参考。数据显示,补考缓考人数多的课程往往具有内容复杂、考核严格或跨学科等特点,但需特别说明:挂科人数多并非完全由课程难度决定,部分学生挂科过多与学习态度、投入时间和方法不当直接相关。

数据说明:本表数据来源于教务处发布的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4-2025补缓考安排。本分析仅作参考,不代表课程实际难度的绝对评判。

整体情况总览

学期补考缓考人数对比

两个学期均有部分课程补考缓考人数较多,第一学期总数略高于第二学期,反映基础课程可能对新生构成更大挑战。

课程风险等级分布

大多数课程补考缓考人数较少(≤20人),高风险课程(≥40人)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。

关键发现

  • 公共基础课(如统计学、计算机基础)补考缓考人数普遍高于专业课
  • 法学核心课程(民法、刑法总论等)因考核严格,补考缓考人数较多
  • 跨学科课程对学生构成较大挑战
  • 选修课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补考缓考人数普遍较少

第一学期课程分析

高风险课程(≥40人)

课程名称 补考缓考人数 风险特点分析
社会学概论 94 覆盖多个专业,理论抽象,新生适应期易出现理解困难,需注重案例分析能力培养。
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 82 数学要求高,涉及数据分析和软件操作,对数学基础薄弱学生挑战较大。
计算机基础 62 实操性强,细节繁多,需大量练习巩固,仅靠课堂听讲难以掌握。
民法 47 体系庞大,法条复杂,需结合案例理解,入门阶段易出现概念混淆。
社会心理学 44 理论抽象,需结合实际应用,单纯死记硬背难以应对灵活考题。
管理学原理 44 概念多且抽象,需理解管理逻辑而非单纯记忆,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。
高等数学D 40 数学基础要求高,逻辑推理能力强,连续学习和练习必不可少。
大学外语A1 40 学生基础差异大,词汇量和应用能力要求高,需长期积累。

中等风险课程(20-39人)

商法 35人

涉及大量商业法律规范,与实际案例结合紧密,需关注商业实践。

民法学 22人

民法体系的深化学习,需在基础概念上构建完整知识框架。

金融学 22人

跨学科课程,金融术语和模型对学生有一定挑战。

低风险课程(≤19人)

法理学、宪法学等

理论框架清晰,逻辑性强,适合体系化学习,掌握方法后难度不高。

专业选修课

如商标法、物权法等,针对性强,选课学生多有一定兴趣基础。

实践性课程

如个案工作、感知流行音乐等,考核形式灵活,参与度高则易通过。

第二学期课程分析

高风险课程(≥50人)

课程名称 补考缓考人数 风险特点分析
刑法学总论 88 法学核心课程,犯罪构成理论抽象,逻辑严密,考核标准严格,理解偏差易导致失分。
中国法律史 63 内容繁杂,涉及多朝代法律制度,需记忆量大,且注重制度演变逻辑,单纯背诵效果差。
经济学原理 57 跨学科课程,供需理论、边际效应等概念理解难度高。

中等风险课程(20-49人)

合同法理论与实务 35人

实践性强,条款细节多,需结合案例掌握合同订立与履行规则。

民事诉讼法 34人

程序复杂,管辖、证据等规则细节多,易混淆,需系统梳理。

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2人

理论性强,需结合实际理解,单纯记忆难以应对灵活题目。

大学外语A2 31人

难度较A1提升,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要求高,需持续积累练习。

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8人

看似简单,但理论应用要求高,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。

经济法 22人

与市场经济结合紧密,需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才能深入理解法条。

低风险课程分布

艺术类与通识课程

如民间美术、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等,考核形式灵活,注重参与和理解,难度较低。

专业选修课

如知识产权总论、专利法等,选课人数相对较少且多有兴趣基础,补考缓考率低。

总结与选课建议

课程难度共性分析

  • 公共基础课:如统计学、计算机基础等,因覆盖范围广、学生基础差异大,补考缓考人数较多
  • 法学核心课:如民法、刑法总论等,因理论抽象、考核严格,挂科风险较高
  • 跨学科课程:如经济学、金融学等,因思维方式差异,对法学学生构成挑战
  • 记忆型课程:如中国法律史,因内容繁杂,单纯记忆难以应对考核要求

关于挂科的客观说明

数据显示,即使是高风险课程,也有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通过。挂科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,部分学生挂科过多与以下自身因素直接相关:投入学习时间不足、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、考前突击而非循序渐进、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等。课程难度只是参考因素之一,个人学习态度和方法才是决定成绩的关键。

选课与学习参考建议

针对高风险课程

  • • 提前了解课程内容,做好预习
  • • 组建学习小组,共同攻克难点
  • • 重视平时作业和课堂参与
  • • 及时向老师请教疑问,不要积累问题

选课搭配建议

  • • 高风险课程与低风险课程合理搭配
  • • 理论性强的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平衡选择
  • • 结合自身优势(如擅长记忆或逻辑分析)选课
  • • 参考学长学姐的课程评价,但以自身情况为主